学院新闻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受邀在《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影响因子31.6)发表评述文章

发布时间:2024-10-22 09:55:29 阅读量: 来源: 作者:冉奋
【字体: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受邀在《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影响因子31.6)发表评述文章

应期刊主编邀请,兰州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能源材料团队在国际著名材料类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31.6)上连续发表两篇评述性文章。文章分别创新性的提出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快速充电机制和解决锌金属电池发展瓶颈问题的高分子添加剂策略。冉奋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锂(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缓慢的电荷传输动力学导致碱金属离子电池难以实现高功率密度;类似地,表面储能行为导致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有限(5-50 Wh/kg)。当前,在大规模电网储能和电动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下,开发兼具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器件迫在眉睫。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文章提出在碱金属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引入电容贡献的思想;指出识别电容和扩散行为的不同方法,并结合电荷存储机理解释了电池材料中电容贡献的机制,重点讨论了电容贡献对电池能量和功率密度的影响;进一步指出电池材料中电容贡献的合理设计范围,提出了基于引入电容贡献实现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的设计思路。论文第一作者是材料学院何天启博士。论文信息:Tianqi He, Xiaoya Kang, Fujuan Wang, Junlei Zhang, Tianyun Zhang*, Fen Ran*, Capacitive Contribution Matters in Facilitating High Power Battery Materials Toward Fast-Charging Alkali Metal Ion Batteries,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2023, 154: 100737。同时,锌金属电池也被叫做锌离子电池,其储能机制还是与超级电容器有关。锌金属电池具有环境友好、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但是锌负极存在枝晶生长、析氢反应和钝化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文章提出采用大分子界面改性剂稳定锌负极的优势以及大分子改性电池组份(电解液、锌负极、隔膜和集流体)直接/间接稳定锌负极的作用机制。论文第一作者是材料学院李媛博士。论文信息:Yuan Li, Lei Zhao, Hao Dang, Peiyao Dou, Youzhi Wu, Fen Ran*, Designing Macromolecular Modifiers for Zinc Metal Batteries,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2024, 161: 100844

(撰稿:冉奋,终审:李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