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原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拥有超过60年的本科教育教学历史。经过几代材料人的不懈努力,形成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已成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的材料类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一支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09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56人,博士生导师46人,副高职称9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4人。教师入选国家杰出青基金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3人,甘肃省“飞天学者”6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甘肃省“师德标兵”1人、“教学名师”1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柔性引进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14人。

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批西安以西地区第一个工科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20253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进入前2.4‰。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为甘肃省“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学科。

学院设有7个本科专业和1个实验中心,分别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专业和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3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设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育班和甘肃省红柳精英基地班。为国家培养1万多名材料与冶金领域人才,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刘霞、刘继周、顾克宏、苏少静、刘伟、任清华、张永胜等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校友。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8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2300余人。学院高质量学生就业工作支撑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称号,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编写国家级教材多部。

学院瞄准材料、冶金学科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注重学科交叉,形成了“金属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复合与功能器件”两大学科科研板块。依托学院现设有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镍钴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获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1计划”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有色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3个国际合作平台,设有“天工开物”学术论坛。学院现有科研实验用房总面积161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21000多万元,科研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五年来,分别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0多项,企业技术转化类重点项目400余项,实际进款近2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299篇,其中1篇联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发表在Science上,4篇发表在Nature子刊;论文总被引频次近9000次,出版专著多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8项、厅局级科技奖42项。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围绕主责主业,在“实”和“细”上下功夫,尽职担当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实干践行推动学院事业发展。获批校“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先后获得“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单位”、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标杆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材料科学未来发展、面向新经济主战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展“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全链条研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传承西迁精神,弘扬“红柳精神”,秉承“团结、求是、拼搏、攀登”的院训,以“材坚料实”的品格,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学科砥砺前行、再谱华章。

2025年6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