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博士生在高分子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生物医用高分子膜材料与器件方向取得了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在高分子领域权威期刊《Macromolecules》(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5.5)上发表。该成果展示了课题组在抗凝血大分子结构设计和植入式储能器件研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开发思路。论文第一作者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王相雅和尉梅梅,通讯作者均是冉奋教授。
植入式储能器件可以为人类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装置提供电能,这就要求其主要材料具有相当电化学性能的基础上具有血液相容性,形成的器件具有一体化柔性可穿戴和可植入水平。论文一:受主编明尼苏达大学Marc A. Hillmyer 教授的邀请,撰写了关于抗凝血材料的前瞻性(Perspective)文章。该文章基于前期在抗凝血大分子领域的多年研究积累,从抗凝血机理和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天然产物纯化法、半合成法和合成法制备抗凝大分子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并指明了抗凝血大分子在临床治疗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和发展潜力。本文还首次对抗凝大分子在生物电子学等跨学科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Macromolecules 2023, 56: 4387;被遴选为 ACS Editors' Choice Article)。论文二:针对当前植入式储能装置在体内长期应用时面临的稳定性挑战,利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开发了无物理接口的新型膜式“一体化”超级电容器。通过调整非溶剂体系中的汉森溶解度参数和扩散系数,实现了对超级电容器微观孔道结构的精准控制,优化了器件电化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该成果为植入式医疗供能设备的长寿命和小型化提供了重要参考(Macromolecules 2024, 57: 9429-9441;被遴选为封面文章)。开发可临床应用的抗凝血材料和一体化供能器件,有望为人类生命与健康造福。
撰稿:冉奋,终审:李元东